新疆阿拉爾:長絨棉實現機采 補足高端紡織短板
在手机里面能否监听对方的谈话内容_〔Q:976-139-86】同步同屏,实时位置,多名.调查侦.探,可.进.行.出.轨.取.证、外.遇.调.查.取,证 ;
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9日電 (戚亞平 張濤)近日,在距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城區40公里的第一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機采長絨棉高產示范田里,雪白的長絨棉一望無際,只見一臺大型采棉機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轟鳴聲,一朵朵白絨絨的棉花被迅速“吃”進采棉機。
長絨棉種植戶楊文革幾年前來到這片生活、耕種條件艱苦的戈壁荒灘承包了近千畝“生地”。今年,第一師農業科學研究所專家邰紅忠、余力、練文明等人,組成的長絨棉新品種技術服務栽培研究團隊選中了楊文革的棉花地,推薦他栽種最新選育的132天生育期“阿農海1號”“阿農海2號”長絨棉新品種。
經阿克蘇地區、塔里木大學及第一師阿拉爾市專家鑒定測產,百畝“阿農海2號”棉田籽棉畝產達428公斤。
塔里木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曹新川是此次長絨棉鑒定專家組的主要成員。他告訴記者,經現場鑒定,這塊田平均畝收獲株數1萬株,畝成鈴數14萬個,單鈴重是3.02克,經田間實測、現場考種、折算核準后,籽棉平均畝產428公斤。新品種的絨長可以達到40mm,具有高產優質特點,經過現場機采采收測算,采凈率達到95%以上。
新品種培育負責人之一、第一師農業科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練文明說:“一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是全疆長絨棉育種重要基地,由于長絨棉底部棉鈴距離地面較近,普通采棉機機采常漏掉底部三四個棉鈴,需人工采摘,而棉花從底部到頂端均有分布,增加了人工采摘難度,造成人工采摘費比陸地棉高50%以上,這些短板制約了長絨棉的發展!
“我們選育成功的兩個機采新品種解決了這些問題,使得大面積推廣成為可能。而之所以采用非高標準、含鹽堿棉田進行栽培試種,是因為這更有利于在南疆分布廣泛的堿性耕地大面積推廣種植!本毼拿髡f。
為克服長絨棉的機采難題,第一師阿拉爾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科研院所組織專家團隊開始攻關,圍繞機采長絨棉新品種選育、配套機械采收技術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關鍵環節,最終選育出適合機采的“阿農海1號”“阿農海2號”長絨棉品種。
南疆地區是全國長絨棉唯一產區,長絨棉種植面積興盛時期達180萬畝,因品種及機械化采收、加工、市場需求等原因,長絨棉種植面積如今不到60萬畝,第一師阿拉爾市種植面積不足萬畝。全疆產量也由世界總產的20%下滑到目前的不到10%。
制約長絨棉最大的短板——機采、新品種培育、專業加工等環節解決后,2024年,第一師阿拉爾市將啟動長絨棉種植的推廣工作。
長絨棉是紡高支紗的關鍵原料,為高端色織、家紡等頂尖產品和出口高附加值紡織品及服裝的主要原料。長絨棉實現育種、機采、規模皮棉加工,為第一師阿拉爾市建設長絨棉紡織服裝產業鏈打下基礎。
有了源源不斷的優質長絨棉原料,第一師阿拉爾市高端紡織布料產品將形成規模,打造“棉紡織服裝城”的最后一塊短板將被補足。(完) 【編輯:蘇亦瑜】
劉寶瑞